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加强多语种教育规划 助力全球治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2-04
收藏 纠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需要国与国及地区之间深入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沟通的关键靠语言,只有“语言相通”才能够“民心相通”。因此,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对国家外语能力的战略需求与日俱增。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精通专业、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的高端人才,加强高校层面的多语种治理,加强多语种教育的战略规划迫在眉睫。

  科学应对我国多语种教育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多语种教育规划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多语种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不利于我国在全球治理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首先,多语种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战略规划。语言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其立足国家长远发展与社会现实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组建战略规划团队或机构,制定外语战略规划总体性方案。语言规划包括预调查规划、规划调查、规划报告、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一系列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多语种教育具有多语种规划的意识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如《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1964)、《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1979),但缺乏相应的政策实施和评估。但之后的多语种教育政策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有些似乎是为了解决当下国家发展短缺外语人才问题而采取的补救政策。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急需非通用语种人才,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许多非通用语种专业匆匆设立,导致师资课程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也导致小语种井喷。此外,在规划调查、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方面也十分匮乏,无法为规划提供现实依据。缺乏科学系统的多语种教育规划导致语种发展不平衡等明显问题。

  其次,缺乏对多语种的大规模调查。多语种调查是摸清外语状况、外语生活、个人外语能力、外语需求等的最基本手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大规模多语种调查就无法制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多语种教育规划,就无法为国家发展提供所需的外语人才。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进行过大规模的各语种专业调查,但进入21世纪后,仅有局部区域的语言需求调查,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查。并且,21世纪以来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科技发展迅速,多语种调查的内涵更加丰富,多语种的需求调查、应用调查、舆情调查等更应受到重视。

  最后,高校多语种人才培养千篇一律。长期以来,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英语、日语等通用语种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以外国语言文学、翻译、语言学为主。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后,许多高校都设置“英语+经贸”、“英语+商务”等之类方向。这种“千校一面”的专业设置模式造成了毕业生知识体系的单一和狭窄,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同时,许多复合只是语言技能加相关知识的“两张皮”,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学校仅依据教师能够提供的课程来设计课程体系,而非依据应该教什么样的课程来设计课程体系。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视野相对狭窄,外语水平难以提高、不能满足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所需要的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需求。

  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我们要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成功地高举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离不开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提升和多语种教育规划的科学化。

  外语需求调查为多语种教育规划提供有力依据

  对标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系统的多语种教育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提升竞争力,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专门人才。鉴于此,多语种教育也要进行战略规划,如在院校类型、语种设置、复合类型、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合理的多语种教育规划可以避免某些语种专业出现过冷或过热的现象,避免各高校语种设置和人才培养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语言教育规划的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对多语种教育进行分层、分类规划。就前者而言,有学者结合国外学者的观点和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六大要素,即战略规划——外语调查——规划报告——政策制定——政策实施——规划评估,从而为多语种教育规划提出了系统性、科学性框架。在政策制定环节应根据(区域)语种、专业目标和特色、学校层次等进行分层级、分类别规划。

  一是,多语种教育规划应该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这不仅包括对外语教育基本情况、社会对外语需求的调查,也包括语言能力、甚至是外语舆情的调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外语调查侧重不同。1964年的《纲要》中提出“普查外语人才”,目的是使外语人才“归队”,参与新中国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全国展开了外语专业的专项调查工作,是对外语专业教学情况的调查。21世纪的外语调查更侧重外语需求和外语能力,解决供需矛盾和提升国家外语能力。进入新时代,我国仍然缺乏常态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外语调查,我们既需要了解社会各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类型、调查多语生活,检测多语舆情,也有必要对高校外语毕业生的就业轨迹进行跟踪调查。

  二是,高校应依托学科优势,多语种人才规划培养走少而精的路径,这是由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决定的。首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全民的英语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外语的学习,会从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的外语水平。其次,基础教育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外语,条件好的小学从一年级就开始外语学习,学生在各学段都有公共英语课程,基本能够满足其未来生活及职业需求。同时,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英语、日语等语言专业多次成为本科就业红牌或黄牌专业。而另一方面,我国急需“懂外语、通专业、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高端人才。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普通外语人才出现饱和,而目前存在的矛盾是高端外语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因此,高水平的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才是培养多语种人才的主力军,我们应集中高质量师资,规划科学优质的课程体系,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外语+”交叉融合路径,培养一定规模的各语种高端人才。

  总而言之,在全球一体化进程日新月异,全球人口流动性与日俱增的大环境下,语言建设被提升至关系到一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民生等全方位发展的战略高度。高等教育要把握新机遇,直面新挑战,做好外语教育多语种规划与改革,培养出外语精通,能够面向未来,能够在世界舞台中央舞出中国风格的未来舞者,这是一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光荣使命,更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战略需求下的高校外语多语种课程体系构建研究”(22YYD007)和2023年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理工院校全英文教学有效性研究”(5217002301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