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法律列表 >政治法律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批重大成果发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1-22
收藏 纠错

 本报讯 (记者高莹)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行2024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在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取得的首批重大成果。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批重大成果展示。 本报记者 朱高磊/摄 

甄占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时代号召,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在中华文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天然使命和任务。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发挥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多学科跨学科的优势力量,牢牢把握“研究”和“阐释”两大任务,组织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撰写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推出一批基础性、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努力提出具有创新性、标识性的研究阐释成果,以实际行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此次发布会上集中展示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及学术著作,是从众多研究成果中遴选出来的代表性成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阶段性“答卷”。

甄占民表示,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阐释,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使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努力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着力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共发布了5篇理论文章、学术论文,以及5部学术著作。其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求是》2023年第18期)从“‘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准确把握‘五个突出特性’,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五个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文章指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路明灯》(中国历史研究院,《求是》2023年第17期)从“深刻回答‘中华文明何以伟大’的重大课题”“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科学指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理论阐释。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和指路明灯。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邢广程,《人民日报》2023年7月31日09版)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向内凝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两方面论证了统一性的历史表现,提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张历史研究工作者应面向未来,不断深化研究,为传承和巩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贡献学术力量。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历史考察》(卜宪群,《光明日报》2023年6月21日11版)从历史维度深刻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卓识和伟大意义,认为“相互契合”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光大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脉,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历史卓识。同时,“相互契合”是对历史规律性的深刻把握,是未来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宝贵资源。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张志强,《哲学研究》2023年第8期)指出,“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创性论述,“第二个结合”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果,那就是创立了具有中国文化生命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着大历史观和新的文明观,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明根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充分把握“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原理和根本标志的重要意义,将“第二个结合”真正贯彻落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刘跃进,凤凰出版社2023年2月版)是作者1997年出版著作《中古文学文献学》的增订版本。中古的时间划限为东汉末至隋。初版30余万字,新版增至65万字,增加一倍篇幅。增补了一些新的章节,加入近二十年学界的新研究成果以及新发现的文献材料。内容翔实,考订精微,为学界所推崇。

《古代法制资料钩沉(全十册)》(杨一凡(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版)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包括金文、简牍、碑刻、汉令、隋唐五代钱法、唐格、五代十国及宋元立法等辑佚成果20种。该书是20名学者历时10余年,从数万种古籍中辑佚散见法律资料而成,在多个方面为开拓法史研究破解了法律资料匮乏的难题。

《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夏春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版)以长时段、大历史的学术眼光研究中国历代治理体系,除“导论”和“结束语”外,分设“行政与监督”“吏治与用人”“中央与地方”“民本与民生”“思想与文化”“礼治与法治”“基层秩序”“边疆治理”“民族治理”“宗教治理”“环境治理”十一章,每章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沿革、体系结构、主要特点、经验教训等,重在揭示“中国历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从而汲取中国历代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区域文明与沟通的意义:成都平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建构》(施劲松,文物出版社2023年1月版)聚焦地理空间封闭的成都平原,以青铜器、祭祀遗存与墓葬为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索,通过“物”“区域”“整体”“比较”四个研究视角,揭示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基础、青铜时代的文化和社会样貌、秦汉时期的统一融合,突出了沟通交流之于区域文明产生发展的意义,阐明了考古学能够有效建构一个特定区域的连贯历史。

《家国时代的天下之公:古典政治观念的建构》(刘九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4月版)从“政治公共性”的视角为中国古典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解释框架,并概括为“天下之公”的政治学。它包含政治权威、社会秩序、政务职事、政权组织四个维度的公共性观念,并凝结为“天”和“天下”的理念,从而形成一个古典政治观念的体系。这一观念体系有其内在的演进方向,相关考察将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会议,成果作者代表及职能部门、研究所等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