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一 原中央苏区范围界定 原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的界定,历来存在争议。2013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下发《关于原中央苏区范围认定的有关情况》(中史字[293]51号)文件,确认原中央苏区范围县为97个县(市、区),其中江西省49个,即:瑞金市、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石城县、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信丰县、赣县、南康市、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定南县、全南县、龙南县、章贡区、青原区、吉水县、泰和县、万安县、新干县、永丰县、吉安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宁冈)、遂川县、吉州区、广昌县、黎川县、南丰县、南城县、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资溪县、金溪县、贵溪市、铅山县、广丰县、上饶县、樟树市、袁州区、渝水区、分宜县、莲花县;福建省37个,即:建宁县、泰宁县、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新罗区、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永定县、武平县、漳平县、平和县、诏安县、将乐县、沙县、光泽县、武夷山市、邵武市、建阳市、浦城县、南靖县、漳浦县、龙海市、芗城区、华安县、永安市、政和县、建瓯市、梅列区、三元区、尤溪县、大四县、延平区、顺昌县、松溪县、云霄县;广东省11个,即:大埔、南雄、饶平、龙川、平远、兴宁、梅县、蕉岭、丰顺、五华、梅江区(梅州市)。如图1所示原中央苏区同处三省的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存在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图1 原中央苏区县(市)域图 二 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原中央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和粤北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2011年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促进原中央苏区振兴是加强中东部互动、加速欠发达地区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该年6月,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发展改革委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为科学编制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共同开展原中央苏区振兴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工作,设立“原中央苏区范围、历史贡献及发展现状研究”“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原中央苏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研究”、“原中央苏区总体发展空间布局研究”、“原中央苏区产业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研究”、“原中央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原中央苏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等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研究”、“原中央苏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原中央苏区推进改革开放和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原中央苏区振兴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研究”十大研究课题,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为向国家积极申请编制相关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行前期准备和基础性工作。7月29日,江西发改委、福建省发改委、广东省发改委在南昌召开了原中央苏区振兴十大研究课题招标评审会,三省发改委委托的9位专家对申报课题标书逐一评分,并按招标书总得分第一名为中标的原则,确定了十大课题的中标单位。中标结果在三省发改委网上公示6日后,由三省发改委分别与中标人签订协议。以李晓园为课题组组长的研究团队荣幸中标“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课题,本书主要是基于该课题研究报告修改完善而成。(二)研究的意义本选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传承苏区精神的历史使命中国苏维埃区域是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根据地,原中央苏区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643135这是中共中央对原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的客观科学论断。在苏区斗争环境极端艰苦、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就特别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地解决苏区人民生产和生活问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643136,据1934年5月28日出版的《红色中华》报载:“福建只长、宁、汀三县就修好了陂圳二千三百六十六座,并且新开了几十条陂圳。在粤赣全省,修好陂圳四千一百零五座,并且新建筑了二十座。”643137原中央苏区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进行农地水利建设,兴办邮政电信、交通、文教事业等基础设施,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原中央苏区反贪倡廉,勤政为民,从而形成革命的燎原之火,扩大和巩固了红色政权影响。“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643138原中央苏区伟大的斗争孕育了宝贵的苏区精神,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一整套优良精神传统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传承作用和深刻影响。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是铸就我们的国魂、军魂、党魂、民魂的精神内核。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宣传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有利于传承苏区精神并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传承和发扬光大苏区精神,有利于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寻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突破,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政治创新、文化创新、经济创新,从而凸显原中央苏区区位优势,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基础据统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赣南苏区前后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达33万余人,参加赤卫队等支前作战的有60余万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赣南籍子弟有五六万人;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烈士有10.82万人,占江西全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其中兴国县苏区时总人口23.18万人,参加红军有5.5万人,有革命烈士23200余人,全县平均每10人中有一人为革命牺牲。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苏区的财政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四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消耗了极大的财力;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对苏区的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在这种异乎寻常的艰苦条件下,苏维埃政府及中央财政部多方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收入,从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和苏维埃政府的支出及公共社会事业费用。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分三次发行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苏维埃政府先后于1932年6月发行短期战争公债60万元,10月发行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以及1933年8月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充分反映了原中央苏区人们对红色政权的支持和革命的热忱。然而,由于客观条件、发展基础差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等原因,当前原中央苏区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村级负债严重,公益事业无钱办,村级组织运转非常艰难。处于“政策塌陷区”、“经济塌陷区”双累积因果循环的态势。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基础较差,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群众收入偏低。这与原中央苏区历史贡献以及“红色摇篮”和“绿色家园”发展内涵不相匹配。“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原中央苏区地处老少边地区,由于区位原因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落后,历史欠账严重。同时,原中央苏区未能从东部发展、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中受到惠泽。因而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有利于促进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打造经济崛起的平台,促进原中央苏区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均等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基础,从而使得“红色摇篮”在给原中央苏区人民带来历史荣光的同时,也带来长远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为原中央苏区县域的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3.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客观诉求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有利于化解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效应,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全面小康。 三 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基础设施的研究由来已久,从马克思主义者,到西方经济学者,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斯密、凯恩斯,到“二战”后大量涌现的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从事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济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对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了深入研究,涉及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增长理论、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与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1.从定性角度肯定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这种关系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643139。对基础设施的论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分析了基础设施资本的特殊性质。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将基础设施表述为“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643140对其经济属性、范围和费用来源、日常维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论述。二是强调了基础设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凯恩斯从治理经济危机的角度,将公共工程作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肯定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中,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受到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巴罗、罗默、阿罗、阿肖尔、格雷纳、格鲁姆等学者都将基础设施资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纳入了生产函数。2.以量化方式深入研究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一是在尚未形成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以前的生产要素投入阶段,修筑公路、大坝、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将产生对各种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在短期内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形成并加以使用的阶段,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可以被多个厂商无成本或低成本地共同使用,从而产生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为此,研究者们分别从基础设施资本支出(投资流量)和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两方面出发,运用生产函数法、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法、向量自回归(VAR)法等研究方法,在基础设施对产出水平的影响、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基础设施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对投资环境和市场发展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1.政府单一主体提供论由于基础设施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向使用基础设施的人群收费存在困难,“免费搭车”现象普遍存在,所以由政府提供更为有效(斯密,1776;萨伊,1803;萨缪尔森,1954;鲍德威和威迪逊,1984)。6431412.政府—市场的双主体提供建设基础设施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以合约性质存在的政府和市场合作提供基础设施的BOT模式和PPP等模式,都从很大程度上验证了新制度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结论,即一个最能节约内外生交易成本的模式,将最终成为现实中的基础设施提供模式。3.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主体提供模式随着非营利组织在经济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术界开始关注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作用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这种模式643142。(三)基础设施与和谐社会建设国内学者从基础设施的供给维度,认为基础设施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在长期计划管制思维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基础设施服务的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锻造各级政府的服务能力。还有学者从统筹城乡发展角度,提出均等化基础设施之说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国内外基础设施研究启示:(1)在新一轮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背景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从多个方面促进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2)不同的基础建设模式有其优缺点,对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原中央苏区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且要采用最适合本区域的建设模式,同时要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使之与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相匹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 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本书将围绕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目标,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关系?”、“原中央苏区区域特征是什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对基础设施建设有什么影响”、“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采用何种模式?”、“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怎样,存在什么问题?”、“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角度来看,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七大问题展开。具体章节安排如下:导论,明确本书研究的原中央苏区范围、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第一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厘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公共服务能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第二章,对从原中央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文化特征、经济发展特征、政治资源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方面对原中央苏区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三章,通过文献梳理,对苏维埃时期原中共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进行简要回顾,挖掘其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建设经验,为今天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第四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对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变迁、我国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异同,并在此基础构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第五章,深入调查,对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现状及交通、水利、能源进行分析。分析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从公共服务能力角度对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能力的构成即规划能力、资源汲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分析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七章,运用“5×1”系统分析模型分析原中央苏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要素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系统工程,运用美国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5×1”系统分析模型。分析行政环境对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行政价值理念、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人力资源队伍和现代技术手段对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第八章,提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和行动路径。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建议和行动路径。第九章,以水利基础设施为案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原中央苏区水利设施投资效率进行量化分析,对本课题的研究结论作进一步的论证。(二)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关于研究较为复杂的人类活动的分析方法,它关注组织运行的环境和强调理解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间的相互关系。本课题运用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5×1”系统分析模型对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加强了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2.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数据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被公认是对非纯营利部门的公共服务部门的评价的有效方法。对原中央苏区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效率评价目的在于考察其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获取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对效率,为探寻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存在问题成因及和对策研究提供依据。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等应用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的要点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尽可能从客观公正的观察者立场加以描述或叙述,以脚本等形式说明一个事件有关的情况,力图再现与事件有关的当事人的观点、所处的环境供读者评判。本课题将通过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典型案例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DEA分析结论相互佐证。4.比较分析法开始引入管理学领域始于20世纪50年代。本课题着重于我国不同经济体制和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各种模式的典型特征及适用性,为构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提供借鉴作用。 五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1.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实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内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实践,就要求必须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是探讨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问题具体实践,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特别是对立足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知识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行政管理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2.创新府际合作模式,丰富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原中央苏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形成一个具有优势的区域组合,提高规模效益,扩大市场范围,以便发挥本区域的最大优势和潜能,实现经济互补和持续增长。因此,它要求区域内部加快形成各城市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经济一体化格局,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系统的一个全新的生态要素必然会影响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本课题组将放眼世界、立足国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和总结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经验,揭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共同性做法和普遍性趋势,进而阐明必然性,探讨规律性,以服务于原中央苏区府际合作的实践。3.揭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间深层次规律,对公共服务能力理论进行补充本书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置于统一框架下研究,有利于探寻基础设施对促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能力如何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绩效,也即关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互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崛起战略,丰富了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二)应用价值1.对接、拓展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政策原中央苏区振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中东部互动、加速欠发达地区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地位特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特殊贡献和重大牺牲。近年来,经多方努力,原中央苏区日益得到了认可和肯定。胡总书记在原中央苏区考察期间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643143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提出支持原中央苏区发展,是在中央层面上首次肯定了原中央苏区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有利于按照中央的政策方向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及配套措施来支持原中央苏区建设与发展,包括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及时跟进、强化对接、做好落实,争取尽快将政策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2.推动政府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回应,增强公共服务的有效性由于公共服务特殊性、运转的滞后性和政府服务的非适应性,原中央苏区县级政府疏离了对基础设施需要的回应,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浪费和扭曲,加深了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和县级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提高原中央苏区县级政府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回应,有利于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性。3.探索多样化的基础设施供给模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政府承担基础设施责任并不意味着基础设施由政府包揽,各级政府提供和组织不等于政府生产。基础设施责任的实质是通过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去积极地引导社会,帮助社会建立健全自治体系,完善有效的监控和评估手段,监督和指导基础设施的生产和供给,以求在根本上把政府从社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供给者的角色。4.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提高政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服务能力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有利于政府科学合理地设置和适时调整机构并明确各自的职责。科学划分和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能,赋予政府事权相对称的财权,激发基层政府财源建设和提供基础设施的积极性,确保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643144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六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创新梳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现阶段各地初步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进行经验总结,提出了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基于此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创造性提出了具有我国政治制度优势、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加强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二)研究视角创新突破传统的管理学、政治学研究领域,拓展到社会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并通过系统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外部经济理论等理论和思想,将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三)研究方法创新使用DEA分析方法对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的技术效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效率评价,考察其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获取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对效率,为探寻原中央苏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县级公共服务能力研究作者:李晓园 图书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县级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 
                            
                                
                            
                            
                            
                                2
                                
                                图书 经济地理学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创新研究作者:毕红星 图书 经济地理学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创新研究 
- 
                            
                                
                            
                            
                            
                                3
                                
                                图书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研究:以后苏区时代的赣南为中心(1939—1949)作者:曾绍东 图书 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研究:以后苏区时代的赣南为中心(1939—1949) 
- 
                            
                                
                            
                            
                            
                                4
                                图书 苏区研究论文精粹作者:何友良 图书 苏区研究论文精粹 
- 
                            
                                
                            
                            
                            
                                5
                                图书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作者:张宏卿 图书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 
                            
                                
                            
                            
                            
                                6
                                图书 农村公路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作者:刘连环 图书 农村公路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 
- 
                            
                                
                            
                            
                            
                                7
                                图书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机理与实证:以江西为例作者:王勇 图书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效应机理与实证:以江西为例 
- 
                            
                                
                            
                            
                            
                                8
                                图书 盐池的精准扶贫之路作者:王灵桂 张中元 图书 盐池的精准扶贫之路 
- 
                            
                                
                            
                            
                            
                                9
                                图书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减贫效应研究作者:李勇刚 图书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减贫效应研究 
- 
                            
                                
                            
                            
                            
                                10
                                图书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作者:陈世香 图书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结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中社智库
              中社智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切换用户
切换用户 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