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作为一本书的开头,作者总要对书的内容做些“导读”式的交代,这是很方便的“阅读心理”,我自然也不想“免俗”。
非但如此,我甚至想,不做些交代恐怕会影响此书的阅读效果。本书由许多独立的“读书札记”组成,用了一种解读的方式。我不模仿作者,这是我的笔记,如此而已。作为笔记,它并不刻意追求完整的背景知识介绍、理论的论证、关系的转化等等。我认为读者已经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这里,我只想述说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东西。
“读书札记”当然是指对原著的阅读。所谓“原著”,不一定都是公认的“大部头”,其实,“闪光的东西”在书信、访谈、附言、便笺中都可寻到。这些,也都算原著。所谓“解构的文本”首先指解构论的创立者德里达的著述。在此人大量晦涩著作中,我注意到1996年新出的一部长达600多页的访谈集,收录了德里达从1974年到1994年20年中的几十篇谈话,涉猎广泛,妙语连珠,填补了在其他著作中找不到的空白,为我们描画出一个陌生的德里达。不必隐讳,德里达现在国内很热,但不应该无端的热炒,但愿我的读解有助于读者把握解构主义的来龙去脉。我相信,与德氏其他晦涩著作相比,对这部“访谈”的解读也许是一个更好的“切入点”。
解构论与后现代文化有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站在这种关系连接处的还有其他五位比较重要的法国当代思想家:福柯、利奥塔尔、列维那、巴尔特、德勒兹。我分别读解了他们一些较有特色的文章、著作、访谈录。读者可与德里达的解构论和有关后现代文化的其他言论相互参照。
现在,我来解释这篇序言的题目“悬拟的异域”:
“悬拟”,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凭空虚构”。我的解释并不完全如此,它不仅具有文学上“虚构现实”的蕴意,而且含有胡塞尔现象学的“brackets”(悬搁、悬置、加括号、存而不议、使其失去作用等等)之意。两种意思合起来,就是:普通人相信的东西,传统上的信念也许都是“真的”,但是,为了找到一个新的(思考)出发点,姑且暂时把这些“朴素的常识”放在“括号”里,“悬挂起来”,我们可以“看见”它,但不必“理会它”,让它“不起作用”。这条思路颇为新颖,我上面提到的德里达多篇访谈集,法文书名叫“points de suspension”,即省略号,但如果分开读,points为“点”,suspension为“悬浮”,就成了“悬浮点”。悬浮点和省略号是相似的,都有推迟、悬念之意。
我所感兴趣的,就是这个“悬浮”。
为何不称“悬浮”而叫“悬拟”呢?因为“德里达们”写(说)的不是我们身边的“实在”,我们看不见它。或者说,它是“假的”,对“真的”实施了一种“解构”。
结果是令人震惊的:我们“误”入了“异域”。
同样拿现象学做比喻:当我们排除了常识性的自然观点后,所直视的便是“新鲜”的“现象”领域;同样道理:在消解了包括现象学在内的西方传统哲学文化观之后,我们来到了“异域”。
几乎整个当代法国哲学都活动在这个“异域”。
既然在异域,我们就不熟悉它,这为阅读和写作增加了难度。同理,因其“异”,也有了“诱惑”。
我希望读者能耐住性子,读一读这些诱惑。
作者
1998年3月于北京西八间房131号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认同与解构
作者:司方维
图书 认同与解构
-
2
图书 解构之图
作者:(美)德曼
图书 解构之图
-
3
图书 公司权利解构
作者:张开平
图书 公司权利解构
-
4
图书 重申解构主义
作者:(美)米勒
图书 重申解构主义
-
5
图书 解构批评探秘
作者:郭伟
图书 解构批评探秘
-
6
图书 文本内外
作者:郑国庆
图书 文本内外
-
7
图书 城市·文本·生活
作者:萧放 张勃
图书 城市·文本·生活
-
8
图书 文本与版本的叠合
作者:金宏宇
图书 文本与版本的叠合
-
9
图书 文本·史料·方法
作者:刘进才
图书 文本·史料·方法
-
10
图书 解构批评的形态与价值研究
作者:苏勇
图书 解构批评的形态与价值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