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本书是研究英国政党政治的专史。它起于1679年辉格党和托利党的产生,止于1990年梅杰上台执政,时限与英国近现代史大致相合。书中,笔者试图对英国政党政治发展的许多方面,诸如政党的起源和原因,各党阶级属性、继承关系、组织水平、政治主张和统治方式的演变,两党制度的萌芽、形成、发展和运行,政党政治同议会制、君主制和责任内阁制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两党制度对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等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
该书内容比较广泛,但着墨最多的是关于两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在英国史学界,对两党制度的形成问题已争论很久。正统派辉格党史学家马考莱认为英国很早就出现了两党制度。他和其信徒把它的形成定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在位时期。马考莱的外侄孙、钦座教授特里威廉持类似观点,他在其著作中强调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辉格党和托利党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以马考莱、特里威廉为代表的正统观点,长期以来在英国史学界有较大影响。
本世纪20、30年代以来,正统派观点遇到强有力的挑战。1929—1930年间,以研究18世纪政治史见长的刘易斯·纳米尔,探讨了两党制度问题。他在《乔治三世即位时英国政治机构》一书中,对当时议会成分、议员们的社会关系等项进行详细研究,指出所谓18世纪中期英国已存有两党制度的传统观点与史实不符,理由之一是“1760年以前不存在正规的政党组织,尽管流行政党名称和术语”
本世纪中叶,纳米尔派中的佼佼者罗伯特·沃尔克特把研究范围前移半个世纪,提出类似观点。他在其代表作《十八世纪初英国政治》中写道:“越研究威廉和安妮时期的政治结构,就越显得特里威廉……所描绘的那种两党制度不符其实,就越显得这时的政治结构同纳米尔向我们阐明的纽卡斯尔时代的政治结构很有相似之处。”
除了纳米尔派的挑战和正统派的反挑战外,还有一些学者,以超脱论争的姿态另辟蹊径,着重研究第一次议会改革前英国政党政治的某段历史、某个人物或某一方面问题,提出了同上述两派观点既有接近之处,又有所区别的“中派”观点,使原有的学术争论变得更加丰富多采,并有助于人们形成这样的观念:第一次议会改革前英国虽然没有形成两党制度,但政党组织和党派意识都在逐渐发展着,为19世纪中叶新型政党的产生和两党制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笔者无意参与异国的学术争论,但试图运用近几十年来英国史学界提供的新材料,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加以整理分析,并通过此书向读者表明:英国两党制度并非随着两党的产生很快就形成了的,从辉格党和托利党的产生到两党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二
在我国的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大概没有什么问题能像两党制度形成问题那样众说纷纭了。一些有关著作至少共提出四种意见:1.认为英国两党制度形成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即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在位时期:2.认为形成于18世纪前半期,即沃尔波尔担任内阁首相之时;3.认为形成于18世纪晚期,即小威廉·皮特任首相时期;4.认为形成于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前后涉及的时间界限,竟差一个多世纪。
国内有关著作在两党制度形成问题上存在种种意见,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由于“文革”前和“文革”期间的论著偏重于对现代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但对英国政党政治发展史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之外,还在于;1.对“政党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很不一致。一些著作认为“政党政治”即“政党制度”,反之,“两党制度”即“两党政治”。2.在判断英国两党制度形成上缺少一个较统一的标准。有的著作把两党的出现作为两党制度形成的标准,有的以内阁制度的形成为标准,有的以新型政党的形成为标准,有的则强调综合因素。故而,分别赋予“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以确切一致的涵义,探究和确定英国两党制度的形成,是本书的一个侧重点。它贯穿于始终,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笔者认为:“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政治概念。从构词法上看,它们同属偏正结构名词词组都包括“政党”这一成分。区别在于一是政党之“政治”,一是政,政党之“制度”。
“政治”一词涵义广泛,至今未见简单明了并得到一致公认的定义。照目前较流行的解释,所谓政治,是社会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阶层和集团为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彼此间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因此,政治所要处理的关系,包括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的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其表现形式为各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在国内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比起“政治”来,“制度”——这里实为“政治制度”,而非其他——的涵义要窄些。政治包括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包容于、从属于政治。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的制度,其确立和变更由阶级斗争的具体条件所定,是和国家的根本性质相适应的。
至此我们可以大略地确定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的基本涵义了。政党政治的涵义较宽,包括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政党之间和政党内部的矛盾与协作关系,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政党制度则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统治阶级的政党有组织地参加国家管理的制度。从两者关系上看,正像政治包括政治制度,政党政治则包括政党制度,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从时间上看,政党政治早于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见,有了资产阶级政党就有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却未必就有资产阶级政党制度。
确定和区别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和“政治制度”的涵义,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两党制度的特征。
目前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可分为“多党”和“两党”两种。其中多党制度是统治阶级的几个政党有组织地参加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制度。两党制度是统治阶级的两个政党有组织地参加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制度。
英国政党政治是在同议会制度、内阁制度互相依赖、彼此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两党最初出现于议会,议会中的党派对立促使内阁制度逐步成长,而内阁制度的成长又转过来影响了政党分立的延续和两党制度的形成。可见,离开议会制度和内阁制度,就不会有英国两党制度。
再看英国两党制度的运行:整个国家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采用轮流执政的方法实行统治,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执政党,组织责任内阁制政府,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在议会中占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在野党,行使“反对”职能,并起着“后备政府”的作用。由此可知,英国两党制度实为两党根据议会多数轮流组织责任内阁制政府的制度。换言之,两党根据议会多数轮流组阁的做法体现了英国两党制度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
除了上述主要特征外,英国两党制度还有这样的特征:多数党党魁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阁首相,取代国王行使最高行政权,有权挑选阁员;内阁一旦失去议会多数支持,或在大选中失败必须集体辞职等等。
三
英国近代政党政治史可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次议会改革是最重要的分界限和里程碑。
从两党的出现到1830年威灵顿内阁的垮台,属于前期。这150多年的政党政治史,可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
从1679至1688年,是前期第一阶段。1679年,英国议会围绕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论。其中反对国王兄弟、天主教徒詹姆士继承王位的议员称为“辉格党”,支持者称为“托利党”,此为英国两大政党的起源和政党政治的发端。同年5月15日《排斥法案》的提出,则是两党产生的标志。
两党出现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尚未结束,故两党的斗争带有鲜明的阶级对抗性质。其中托利党代表没落地主阶级利益,依附王室,压制政敌;而代表新贵族、商人和金融家的辉格党不仅利用议会斗争反对国王和托利党,其骨干人物还诉诸于武装叛敌和阴谋暗杀。只是到了1688年,詹姆士二世老年得子,英国王位有可能被天主教徒长期占据、两党利益都将受到损害时,它们的领袖才匆忙合作,联名邀请荷兰执政威廉武装干涉英国,1688年政变很快发生。
从1689至1714年汉诺威王朝建立之前,是前期第二阶段。此时,两党的原则性分歧基本消除,它们在议会中一再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在英国逐步确立了立宪君主制。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重大变化。威廉三世在位初年,有意重用托利党人和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政府,可当他发现托利党人反对开支浩大的对外战争时,便在1694年任用辉格党人组成了第一个一党内阁。随后即位的安妮女王厌恶党人,在位前期重用的大臣多为党派观念淡薄者。1710年她罢免了好战的辉格党人,任命托利党人组成一党内阁,以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代的一党内阁是英国最早的政党政府,是政党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开端,它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力和保证政府政策的一致性。但由于它们的组成同大选中和议会里党派力量的对比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国王仍可轻易决定大臣的政治命运,所以当时既没有责任内阁制,也没有形成两党制度。
1714年8月,汉诺威王朝在英国建立,英国政党政治进入新阶段。一些辉格党权贵以少数托利党人曾参与反对新王朝的武装叛乱和阴谋活动为借口,尽力诋毁、排斥和镇压政敌,建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一党寡头统治。
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此人刚愎自用,上台伊始就决意摧毁党人政府,建立个人专断统治。在他的直接参与下,不过10年,辉格党“老帮派”气数罄尽,“国王之友”取而代之。1782年,英国在北美殖民地惨遭失败,国内出现政治危机。1783年底,乔治三世任命小威廉·皮特组阁,很快确立了托利党寡头统治。托利党寡头统治也延续了大约半个世纪,其间仅有短暂中断。
1714—1830年的政党政治之所以称为一党寡头统治,主要在于:第一,执政党基础比较狭窄。例如,在辉格党寡头统治阶段,不仅托利党人,甚至一些辉格党人也无法进入政府。第二,某党一旦获得执政权,总是长期霸占,使两党轮流执政的现象难以出现。
当时英国实行一党寡头统治,原因不止一端。
其一,同王权相对强大有关。当时国王仍享有相当权力和特权,所以,王朝的更替或王位的变动常引起政党实力的波动。1714年汉诺威王朝建立时托利党失势、 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后辉格党“老帮派”下台,都是明证。而且,国王还可以用金钱收买和恩赐官职爵位的办法,帮助权贵收买议员和选民,使寡头统治长存不衰。
其二,同陈旧过时的议会制度有关。直至1832年前,英国从未实行过议会改革,选民在居民中所占比例甚少,“袖珍选区”和“腐败选区”比比皆是,使一些贵族政客不必建立系统的政党组织,而只需利用宗亲关系和贿赂恫吓,即可控制地方议员选举,组织政党小集团,继而在议会中拼凑成议会多数以保证一党寡头统治的延续。
其三,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有关。在很长时间内,有产阶级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没有平息,有的还相当尖锐,使它们不能完全按照议会程序,和平地频繁地交接政权、轮流执政。反对党在上台无望的情况下,也不必维持一个“影子内阁”。
其四,造成第一次议会改革前一党寡头统治最深刻最基本的社会阶级原因,在于土地贵族经济实力的相对强大。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仍是农业国,土地仍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土地贵族是最富有的阶级。故而,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职位,大多由他们和他们的代理人所把持;资产阶级商人、工场主和金融家财力有限,政治上只能唱配角,其结果是封建残余势力大量存在,一党制的贵族寡头统治长期实行。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面貌开始发生较大变化。但在工业革命前期和中期,新兴工业资本家的财力仍然不够强大,政治上无权,加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英国激起的政治反动,使主要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托利党长期统治英国。
尽管如此,英国政党政治仍在持续发展着。18世纪60年代,第一个摒弃了宗亲式党派特征的“有组织的反对党”——罗金厄姆派——诞生了,它在80年代演变成为主要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福克思派。渐渐地,政党活动超出议会和首都,政治俱乐部在各地广泛出现。进入19世纪以后,由中产阶级领导的议会改革运动重新兴起,工人和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托利党发生严重分裂。统治阶级惶惶不安,有意寻求新的统治方式,他们对反对党的看法也发生重大变化,它不再是一个惹事生非、刁难国王和政府的阴谋集团,而是一个用不同方式维护着国家政治制度,并准备随时上台执政的“国王陛下的反对党”。至此,英国具备了建立资产阶级两党制度的条件。
1830年11月,辉格党内阁建立,托利党寡头统治结束。一年多后,第一个议会改革法通过,英国政党政治进入新时期,两党制度很快形成。
近代后期90多年的政党政治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从1830年格雷内阁建立到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是英国两党制度形成和自由主义兴盛阶段,较重要的发展有: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别演变成为自由党和保守党;由于选民增多,两党开始抛弃了旧的活动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常设性政党组织;随着“虚君政治”的出现,资本主义责任内阁制原则迅速完备化,两党根据议会多数轮流执政的制度终于在英国形成。1841年7月,皮尔在缺少王室支持的情况下单凭大选胜利取代自由党上台组阁,是说明英国两党制度形成的典型事例。
英国两党制度形成之时,正值该国工业革命完成之际,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准则。自由党更多地代表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能较多地实行自由主义社会改革,就容易获得执政机会。从1830至1867年,自由党执政长达28年,保守党仅掌权8年。而且,保守党只有在自由党发生内部分歧时,才能侥幸上台,只有同样实行自由主义政策时,才能执政较久(如皮尔的第二届内阁),否则,就只能短暂掌权,少有作为(如德比的三届内阁)。
第二次议会改革之后,英国两党制度确立,“你上台、我下台”的政治游戏进入热闹阶段。若从1868年2月迪斯累里首次担任首相算起,至1895年6月罗斯伯里内阁倒台,保守党4次掌权,共13年7个月;自由党4次执政,共13年8个月。时间惊人地接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格莱斯顿和迪斯累里的政治决斗,前后12年,从未遇到第三者的挑战。二人的对立不仅仅由于政治观点的差异,还因为争权夺利的野心导致互相嫉妒和敌视。
19世纪晚期两大政党频繁轮流执政的原因在于:无论自由党还是保守党都已演变成为资产阶级政党,它们之间只有统治策略方面的差异,而没有实质性的矛盾。所以,英国统治阶级乐意让它们轮番上台,不断调整政府政策,以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再者,两党在议会内外、首都和地方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组织系统,颇为有效地控制选民,操纵议员选举,都能争得执政机会。
从1895至1905年,保守党连续当政10年,疯狂野蛮地执行着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它挑起英布战争,把南非变成大英帝国的自治领;它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与法国和俄国改善关系,以对付主要对手德国;它在世界各地加紧殖民地掠夺,使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特点更加显著。1906年以来,自由党东山再起,连续多年实行较全面的社会改革,为“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纵观第一次议会改革至20世纪初的英国政党政治史,可以发现两大政党统治策略上的区别。在内政方面,自由党措施较多,改革进度快些。保守党较大的改革行动有两次,即在1846年废除《谷物法》和在1867年实行第二次议会改革,但每次较大行动之后它都发生了分裂或被削弱。多数情况下,保守党偏重于恢复被自由党改革所打乱的传统秩序。为此,西方一些学者不无夸大地把自由党称作“进步党”,把保守党称作“秩序党”。辉格党史学家马考莱则把两党的关系比作一只鹿的前腿和后腿的关系;它们位置不同,作用同等重要;每当自由党向前走得过远过急时,保守党便朝后用力,把“鹿身”尽量拖回原位。在对外方面,保守党更野蛮、更疯狂。历史证明,每当英伦三岛沙文主义、帝国主义思潮泛滥之时,保守党总要上台执政,实行凶狠露骨的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政策。
不可否认,在两党制度下,由于政党竞争所致,英国社会变革的车轮转得更快些。但是,还应该看到,两大政党之所以轮番实行一些社会改革,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以捞取更多的选票和席位。由此决定它们的改革只能是有限的和缓慢的。例如,辉格党在1832年实行第一次议会改革时,只废除了部分“腐败选区”,设立少量新选区;选民在成年居民中的比例仅由3%增加到5%。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无产阶级和其他阶层为扩大民主权利继续斗争,迫使保守党再次实行议会改革,使选民由125万增加到225万,但仍只占全体成年居民的8%。以后英国又实行几次议会改革,直到1928年才最终取消了对妇女的歧视和限制,实现了不分性别的普选制。英国两党在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时蹒跚而行的姿态,在近现代欧美各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基于这些史实,美国史学家海斯等人颇有见地地指出:英国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它又是最后建立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
在两党制度下,两党的对立主要是形式上的和非局部性的。它们为了维护有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曾多次合作共事,配合默契。皮尔在1846年废除《谷物法》时,主要由于自由党的合作才得到成功。1870年,迪斯累里为平息爱尔兰人民的反抗,也心甘情愿地支持格莱斯顿通过《爱尔兰土地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党合作达到顶点,它们打破常规,建立联合政府,先后在阿斯奎斯和劳合·乔治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地进行着帝国主义战争。大量事实提醒人们:若只注意自由党和保守党互相攻讦争吵的喧嚣场面,而忽略它们不断勾结合作的内容,就难以理解英国两党制度的真谛。
与美国政党制度相比,英国政党制度始终带有不稳定和多党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党联合政府一再出现,两党争斗的模式短期中断。多数时间里,议会中并非只有两个政党……等等。1832年以来,英国议会中屡次出现“第三党”甚至“第四党”。其中存在较久的有1846—1859年的皮尔派,1874—1918年的爱尔兰自治党,1886—1912年的自由党统一派,20世纪初的工党。这些小党人数不多,但组织严密,行动一致,常在此消彼长的议会党派斗争中起制衡作用,历来是两大政党尽力拉拢的对象。在这些小党中,成长期最显曲折复杂的是工党。从19世纪80年代民主同盟和费边社的建立到1922年工党成为“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历经40余载。但以后它又迅速崛起,登上大党搏斗的擂台。曾经长期雄霸政坛的自由党却加快没落,一蹶不振。
自由党衰落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彻底丧失和自由放任主义时代的结束。工党的崛起则是由于英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中议会主义和工联主义的结合,使它得到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况且,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帝国主义形成之际,迅速暴富的资产阶级也不惜拿出一点超额利润,用多种方式收买工人贵族,使之蜕化变质,成为工人队伍中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使工党演变成为带有社会主义标签的资产阶级政党,然后放心地任其登台执政,扮演轮流执政的主要角色之一。
工党头两次执政时间均短,难有较大作为。1930年,经济危机蔓延英伦三岛,社会动荡,工党内部分裂。
保守党从工党分裂中获利甚多。从1931至1945年,政府名义上由三大党联合组成,实际上由保守党扮演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由丘吉尔为首的“举国一致战时内阁”领导,三大政党协调一致,密切合作。
1945年夏,战时内阁解体。工党首次以多数党的姿态较长时间地执政。艾德礼政府循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财政、国有化和社会保障方面实行改良,使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的“福利国家”之一。工党的政策从政治上把保守党逼入死角。保守党为了争取选民和上台执政,在40年代末部分地放弃了传统立场,实行政策和组织革新,并在其文件《工业宪章》中重述了原由工党提出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的主张。英国两大政党终于达成了一种“共识政治”。以后近30年中,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执行了大体一致的政策。
然而,凯恩斯主义并非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良药验方。20世纪60、70年代,英国经济屡遭危机冲击,“英国病”似乎成为无法医治的顽症。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继续下降。1979年6月,信奉货币主义主张的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她性格果断,作风泼辣,在其执政的11年5个月内,改弦更张,实行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英国经济好转,保守主义在国内政治生活中重获优势。目下,撒切尔夫人已经下台,梅杰任首相已近两年,但所谓“撒切尔时代”似乎仍未结束。
英国资产阶级两党制度不是个别人头脑中的主观产物,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客观发展的结果。历史进入现代以来,英国的国际地位发生很大变化,可是,体系复杂的英国政党制度对其他一些国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仍有一定影响。虽然英国两党制度不是国家机关和政府组织,在英国成文法条文中根本找不到“两党制度”这一概念,但它毕竟是该国上层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完全从属于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完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蜕变,不列颠式的两党制度也要经历一个由衰落至完结的历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政党政治与党的建设作者:史志钦 张玉宝 图书 政党政治与党的建设 
- 
                            
                                
                            
                            
                            
                                2
                                
                                图书 民国政治史研究作者:张静 图书 民国政治史研究 
- 
                            
                                
                            
                            
                            
                                3
                                
                                图书 政党政治的概念、框架与实践: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学作者:柴宝勇 图书 政党政治的概念、框架与实践: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学 
- 
                            
                                
                            
                            
                            
                                4
                                图书 纽约州政党政治与美国第二政党体制的起源:1812-1824作者:杨钊 图书 纽约州政党政治与美国第二政党体制的起源:1812-1824 
- 
                            
                                
                            
                            
                            
                                5
                                图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范式研究作者:刘朋 图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范式研究 
- 
                            
                                
                            
                            
                            
                                6
                                图书 英国工党政坛沉浮与主导思想的关系研究作者:李华锋 图书 英国工党政坛沉浮与主导思想的关系研究 
- 
                            
                                
                            
                            
                            
                                7
                                图书 德国政党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实践作者:崔英楠 图书 德国政党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实践 
- 
                            
                                
                            
                            
                            
                                8
                                图书 中东政党政治的演变作者:李艳枝 图书 中东政党政治的演变 
- 
                            
                                
                            
                            
                            
                                9
                                图书 西方政党遴选的政治学: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党与议员候选人遴选作者:张君 图书 西方政党遴选的政治学: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党与议员候选人遴选 
- 
                            
                                
                            
                            
                            
                                10
                                图书 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张有军 图书 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中社智库
              中社智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切换用户
切换用户 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