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民族志
图书简介
巴黎人常常喜欢坐在香爱丽榭大街两旁的咖啡茶座上看熙熙攘攘的过往行人,说这就象在巴黎的心脏中一样。我却有另一种经验,每到一个国家,尽管主人热情接待,往往难以排遣陌生、孤独的感觉,只有到当地的民族历史博物馆去参观,稍稍知道一点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知道一点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之后,才觉得对周围的人们真正感到亲切,仿佛找到一条通向周围人们内心的通道。无论是到曼谷、加德满都、新德里、开罗、拉各斯,还是到欧洲一些国家的首都,总有一股孩子般的好奇心,想去多发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往往走进博物馆时,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很快就惊奇地发现其中有那样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艺术精品,使人流连忘返,去了一次还想再去,因为在发现有那样多宝藏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在多次这样的经历中,我常想,恩格斯曾评论说岛国人民容易隘狭自大,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辽阔的大陆国家,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却容易有另一种狭隘自大,认为我们是大国,又有惯常所说的五千年灿烂文化,足以傲视世界上其他民族。另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西方国家民族有优点与贡献,而中华民族却相比不如,只有全盘西化。这两种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与缺少对世界民族的真正了解是相联的。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确在世界文化大厦中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引以自豪。但是,在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从经济实力、政治影响说,可以有大国、小国之分,而在历史、文化上,却没有大国、小国之别。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都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在这方面,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最严重的障碍是与世隔绝;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样。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汉唐盛世,正是中国与西域诸国,与印度、东南亚、朝鲜、日本大量交往、广泛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时期。现在人们常谈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那个时期的意大利也正是希腊、罗马、日耳曼、盎格鲁撒克逊,以及阿拉伯、中国文化影响的汇合点和熔炉。
从历史看现在,我们的国家正进入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发展和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历史新时期。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历史、精神风貌,并从中认识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点与不足,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需要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在这时候,《世界各国民族志》丛书的编写出版,是一件有巨大意义的工作。当然,要对世界两千多个民族都有所了解,这个任务无论从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说来,都是异常艰巨的,何况还涉及到民族理论方面的不少问题有待探讨。我们只能有重点、逐步进行,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同时,也抱着殷切的希望。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不是孤立的,例如埃及的民族文化,只有从它是亚洲、非洲结合下的产物才能理解。同样,对每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民族形成过程,都要与周围民族的关系联系起来看,才能全面地再现其民族的历史。概括民族的特征、传统文化、社会风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并避免仅限于外貌的描述罗列,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不是静止的,还需要探讨它在现代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变化,它怎样回答现代世界的挑战,它为什么作出那样的反应。这是当代世界各国民族学家都在致力探索的课题,也是对我国民族研究工作者的严重挑战。
相信这部丛书不仅对从事民族工作或外事工作的同志、对新闻教育部门的同志有所裨益,不仅向我们广大群众提供了作为现代中国人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将会引导人们思考:我们中华民族应当怎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怎样对世界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赵复三
1985年12月1日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历史与民族志
作者:张佩国
图书 历史与民族志
-
2
图书 文学民族志:范式与实践
作者:彭兆荣
图书 文学民族志:范式与实践
-
3
图书 扶贫记忆:上河东村艺术乡建民族志
作者:杨江波
图书 扶贫记忆:上河东村艺术乡建民族志
-
4
图书 加拿大与加拿大人
作者:阮西湖 王丽芝
图书 加拿大与加拿大人
-
5
图书 暴力与秩序:鄂南陈村的法律民族志
作者:陈柏峰
图书 暴力与秩序:鄂南陈村的法律民族志
-
6
图书 姓与性:一部裕固族亲属制度的民族志
作者:林红
图书 姓与性:一部裕固族亲属制度的民族志
-
7
图书 贵州民族文化传承的课堂民族志研究
作者:孟立军
图书 贵州民族文化传承的课堂民族志研究
-
8
图书 丹砂庇佑:龙潭古寨乡土景观绘本民族志
作者:张颖 彭兆荣
图书 丹砂庇佑:龙潭古寨乡土景观绘本民族志
-
9
图书 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作者:张多
图书 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
10
图书 记忆的狂欢:清水江边瑶白侗寨摆古节的民族志研究
作者:李生柱 杨安亚
图书 记忆的狂欢:清水江边瑶白侗寨摆古节的民族志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