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英文
A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s in Samuel Beckett’s Dramatic Texts
图书简介
谢柏梁
南昌航空大学黄立华副教授的专著《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结果。作为他的博士导师,我当然应该向读者诸君说几句话。
大家知道,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是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法国作家之一。作为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等待戈多》、《剧终》、《哑剧I》、《最后一局》、《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II》、《呵,美好的日于》、《卡斯康多》、《喜剧》、电视剧《迪斯·乔》等剧作,以反传统、反戏剧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戏剧叙说和表现方式。“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正因为他“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所以在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自从1953年在巴黎公开演出以来,直到如今仍然在赢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20世纪90年代,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小剧场,首次观看了由陈加林教授导演的《等待戈多》,当时就很为这出戏虽沉闷单调但却发人深省的奇特性所打动。20多年一晃而过,就在21世纪第11个年头的这些天,北京宣武门的繁星剧场,还在上演由繁星戏剧村与陈涛艺术工作室联合出品的中国风现代舞剧《等待戈多》,同样也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戈多是否真的存在吗?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如果人类熄灭了希望的火种,泯灭了等待的想象,生活就将无法继续下去。等待与幻灭、孤独与烦恼,欺骗与被骗,希望与失望,其实就是人生的真相。
正因为此,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文楼中,我与立华曾经多次就贝克特的话题进行过研讨。我对于中外戏剧,学习和研究的年头长一些,尤其在中国和北美的戏剧学院和相关系科看戏较多,对于戏剧的知解度可能略微好一些;但是立华对于戏剧的观感较少,即使我曾带他们几位博士生到上海话剧中心和上海戏剧学院去看戏,那也是屈指可数的记忆。因此,对于立华选择这一题目做博士论文,心中还是略感底气不足。
但是立华终于以其过人的韧性和决心,执着和专注,打动和说服了我,使得我最终同意了他的选择。于是就有了这本专著的问世。个人认为,从语言学与逻辑学研究的隐喻这一角度入手,对于贝克特作品的深层意义解读,尤其是对于生存艰难的体认,应该说最为贴切不过了。
也许立华天生就应该选择这一题目做博士论文。当然,在他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他不仅是在等待,同时也一直在艰难负重,努力前行,这就有了后来的一些成绩。
2004年,我作为国家第七届艺术节和第十三届政府文华奖的终评委之一,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居住工作了一个多月。一个晚上,与戏剧艺术不搭界的立华夫妻找到我住的宾馆,希望报考我的博士生。他所给出的基本报考理由是:如果我不给他这次机会,这一辈子就很难再读博士了。
这一理由非常简单但是也同样具备深刻的说服力。确实,论年龄,立华不比我小多少,何况他还肩挑着家庭生活的重负。当我后来回到交大,在几位候选人当中取舍最终录取的博士生人选的时候,我毅然放弃了一位四川前来报考交大的美女学生。放弃的原因是因为她还年轻,她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上帝眷顾她那么多,她完全可以考第二次,我也同样愿意在明年录取她。因此尽管她梨花一枝春带雨,哭得像泪人儿一般,我还是舍弃了她,录取了黄立华。一个男人的真实告白,真的可以比美女的眼泪更能够打动人。
艰难困苦,玉汝其成。立华的博士求学之路,实在太不平坦了。一家多口人,主要由他来养活,于是在读博期间他就不得不靠兼职上课来养家糊口。但是如此这般,论文发表不了,我就要予以干涉了,因为交大的博士生如果不能在中文核心杂志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那就肯定不具备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前提与资格。其实立华比我更急,他要不能如期毕业,就导师我而言只是名声问题,就他而言还涉及工资收入和工作分配的基本生存问题。因此,立华是以超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才顺利地发表了论文,获得了博士论文写作与答辩的资格。
我在交大带的几位男博士生如立华和现在大连海事大学执教的陈文铁副教授,都喜欢与我打乒乓球,三英战吕布,混战一番,俱各开颜。女博士王燕,虽然不打球,但看到我们高兴,她也跟着乐。可是一旦黄立华打得差点,肯定就是兼课太苦也太累了。师生打球之乐,至今想来,犹自莞尔。
正因为立华的刻苦、执着和勤奋,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不断前行,这才有了一些不错的成绩。近五年来他先后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文章达二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三项,编译作品两部,出版专著一部。这些成果足以证明立华的学术跋涉之路,就他而言实属不易。
我平生的赏心乐事,莫过于看到学生的成长和成绩,尤其是立华的进步,更是值得我庆贺,甚至还会在庆贺过程中油然生出几分钦佩之意。教学相长,立华、文铁和王燕等各位交大的博士生,以及我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所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老早就超过了60多人了。正是因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才使得我能够多增长些见识,使得我心情愉悦,精神抖擞。
今年夏天,南昌大学成立戏剧影视学院,我去参加揭牌仪式。晚上,与立华夫妻游历了滕王阁等南昌名胜,在江畔散步时,也曾与立华提到过博士论文的出版事宜。岁末将至,就传来了其论文即将付梓的佳音,真是令我喜出望外。我坚信,立华的专著《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不仅在语言学界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对于戏剧界与文学界而言,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学术价值。
当然,等待并且行动,攀登而且坚持,这就是立华的研究成果和人生轨迹可能带给我们的更多启发。
是为序。
(作者原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北京市特聘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
2011年12月6日写于中国戏曲学院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二十世纪美国戏剧中的表演性研究作者:蒋贤萍 图书 二十世纪美国戏剧中的表演性研究 
- 
                            
                                
                            
                            
                            
                                2
                                
                                图书 网络文化研究.第二辑作者:长春大学网络安全学院 图书 网络文化研究.第二辑 
- 
                            
                                
                            
                            
                            
                                3
                                
                                图书 从象征到魔幻:西方现代派文学主流作者:曹卫军 图书 从象征到魔幻:西方现代派文学主流 
- 
                            
                                
                            
                            
                            
                                4
                                图书 哈罗德·品特戏剧话语里沉默现象的语用文体学研究作者:王燕 图书 哈罗德·品特戏剧话语里沉默现象的语用文体学研究 
- 
                            
                                
                            
                            
                            
                                5
                                图书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作者:肖家燕 图书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 
- 
                            
                                
                            
                            
                            
                                6
                                图书 认知隐喻学经典文献选读:英文作者:孙毅 图书 认知隐喻学经典文献选读:英文 
- 
                            
                                
                            
                            
                            
                                7
                                图书 继往开来——论苏联文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 图书 继往开来——论苏联文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 
                            
                                
                            
                            
                            
                                8
                                图书 边界·穿越·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研究作者:崔军 图书 边界·穿越·旅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族裔导演的电影创作研究 
- 
                            
                                
                            
                            
                            
                                9
                                图书 复现中的迷思:电视节庆仪式化传播及其认同研究作者:陈文敏 图书 复现中的迷思:电视节庆仪式化传播及其认同研究 
- 
                            
                                
                            
                            
                            
                                10
                                图书 读与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与图像作者:刘巍 图书 读与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与图像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中社智库
              中社智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切换用户
切换用户 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