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郑元者
潇白2000年以复旦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的资格考取我的研究生,攻读文艺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其学位论文《论拜占庭圣像画中的基督形象》在2003年6月初举行的答辩会上获评委们的一致好评。2006年9月,潇白以格外优异的成绩考取我的博士研究生,攻读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在长达十余年的交往中,潇白在为人上的真挚、感恩,在为学上的知性、聪慧和锐意进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她是一位胸怀心灯和神灯、笃定在求知问道中寻觅无上喜乐的有志青年。如今,她把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充,成为一本学术专著,其间的辛劳和喜乐不言而喻。
有关耶稣基督形象在世界各地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文化中的变迁问题,历来是一个具有极高难度的研究课题。虽然早在1世纪末基督教已传播到罗马最边远的地区,但从基督教的兴起至今,其跨大洲、跨文化的传播遭遇了各色抵制和阻止的举措,无论是亚洲、非洲与早期基督教世界的关系,还是基督教移植拉丁美洲的复杂历程,均有这方面的丰富事例,而这些举措本身蕴含着无尽的信仰故事和精神期待。如何在学理上考究这些信仰故事和精神期待背后所演绎的文化接触、文化碰撞、文化变迁乃至信仰同化问题,自然是一个既棘手又富挑战性的高端问题领域。潇白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最初几经更改,但最终以“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为题切入,我认为是经过严肃推敲、优化考量的,因而亦寄予厚望。历经三年的高强度作业,她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对明清时期基督教绘画艺术中的耶稣基督形象之变迁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考察,既正面触及并揭示了耶稣基督这个“符号”在明清社会历史演进中所蕴含的记忆形式和救赎的空间形态,又在总体性上展示了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情境下的本土性意识之间的内在张力和转化过程,有鲜明的学术创新性和较强的学理说服力,在该研究领域中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术探索,为中西文化艺术接触尤其是宗教艺术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内涵变化、意义调适、符号寓意的复杂表现以及接受问题,提供了一个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创意的求解案例。潇白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在决议书中认为该成果“把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融会贯通,细腻地揭示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民间文化相遇交汇中的对抗、调整、融合与反思的复杂机理,具有较大的学术突破”,这个评价应该说是相当高的,其中可能有评委们奖掖后学的鼓励之意。当然,依我个人之见,倘若将潇白对该论题的解读方式推敲起来,有一些关键问题恐怕值得进一步思考,比如,把研究对象“耶稣基督形象”作为一种“符号”固然是一个有学术效力的研究策略和分析走向,做好了甚至有望推展成一种解读程式,但耶稣基督形象的内涵毕竟有不可表征的一面,其内涵的变迁亦非各种符号形式所能完全承载,如能兼顾到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过程中未被表征和不可表征的一面,在论题的学理基点上自然会更加精审一些;又如,除了在学理上把耶稣基督形象处理为一种符号形式以外,要是进一步把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定位成一种独特的符号文明的变迁,注重开掘信仰行为本身与明清民间社会特定的文化、历史观念之间的张力,是否可以在另一维度上更加鲜活地审察耶稣基督形象在那个时代的文化律动?好在潇白在该研究论题上的学术兴趣和价值认知是长期的、开放的,不断的认知、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实验,相信会成为她学术新生的底色。
“文章公论,历久乃明,天地英华所聚、卓然不可磨灭者,一代不过数十人。”(《四库提要·集部总叙》)在潇白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出版之际,希望她远离喧嚣,秉承“一个世界或没有世界”的理念,以最高的理智谦虚和精神能力来激活学术生命的可能性,塑造自己的成长经典。
2011年2月3日
于复旦大学光华楼工作室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基督宗教视觉艺术传播
作者:郑伟
图书 基督宗教视觉艺术传播
-
2
图书 当代西方神学美学思想概览
作者:宋旭红
图书 当代西方神学美学思想概览
-
3
图书 卡莱尔
作者:(英)A·L·勒·凯内
图书 卡莱尔
-
4
图书 爱的成就:圣母玛丽亚传
作者:萧潇
图书 爱的成就:圣母玛丽亚传
-
5
图书 书院与地方社会:以明清湖北书院为中心考察
作者:蔡志荣
图书 书院与地方社会:以明清湖北书院为中心考察
-
6
图书 穆罕默德
作者:〔英〕M.库克 周燮藩
图书 穆罕默德
-
7
图书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与社会适应研究
作者:张祝平
图书 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变迁与社会适应研究
-
8
图书 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与信仰
作者:李勇
图书 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与信仰
-
9
图书 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
作者:吉国秀
图书 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为个案
-
10
图书 西欧美学史论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 陈燊 郭京申
图书 西欧美学史论集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