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社会论:中日科技与社会比较研究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S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图书简介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它历经沧桑岁月却依然万古长新,永葆其生命与价值。在当下,哲学更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技术是人利用自然最古老的方式,技术改变了自然的存在状态。当技术这种作用方式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程度,达到人们不能立即做出全面、正确的反应时,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就纳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技术新领域,如生态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医疗技术、基因工程等的出现,技术的本质、技术作用自然的深刻性,都是传统技术所没有揭示的,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冲突,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让人类明白至善、至真、至美的理想如何统一。
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的欧洲大陆(主要是德国和法国)。德国人E.卡普(Ernst Kapp)的《技术哲学纲要》(1877)和法国人A.埃斯比纳斯(Alfred Espinas)的《技术起源》(1897)是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生成的标志。国外的技术哲学研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正在由单一性向多元性方法论逐渐转变;正在寻求与传统哲学的结合,重新建构技术哲学动力的根基;正在进行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将工程传统中的专业性与技术的文化形式或文化惯例的考察相结合;正在着重于技术伦理、技术价值的研究,出现了一种应用于实践的倾向——即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与技术哲学相关的另一个较为实证的研究领域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随着技术科学化之后,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为先导的20世纪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迅速显现。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空前突出。鉴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价值也需要正确地加以评估,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成为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面,促使STS这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兴起了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之间的关系为对象的交叉学科研究运动。这一运动包括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20世纪80年代末,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加拿大、英国、荷兰、德国和日本,这项研究运动也都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开展着,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90年代以后,它又获得了蓬勃发展。目前STS研究的全球化,出现了多元化与整合化并存的特征。欧洲学者强调STS理论研究和欧洲特色(爱丁堡学派的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美国STS的理论导向(学科派,高教会派)和实践导向(交叉学科派,低教会派)各自发展,侧重点不断变化;日本强调吸收世界各国的STS成果以及STS研究浓厚的技术色彩(日本STS网络,日本STS学会);STS研究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必然伴随着对STS的系统整合,在关注对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关注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关注对科学技术与人文(如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感、心理活动、语言符号等)之间关系的研究都与技术哲学的研究热点不谋而合。
中国的技术哲学和STS研究虽然起步都较晚,但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学术氛围的宽容,不仅大量的实践问题涌现,促进了技术哲学和STS研究,也由于国力的增强,技术哲学和STS研究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的支持。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陈昌曙教授和远德玉教授的倡导下,东北大学就将技术哲学和STS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经过2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东北学派的研究特色。2004年成为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东北大学的技术哲学和STS研究主要是以理论研究的突破创新体现水平,以应用研究的扎实有效体现特色。
《中国技术哲学与STS研究论丛》(以下简称《论丛》)是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及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专著的汇集,涉及科技哲学和STS等多学科领域,其宗旨和目的在于探求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进一步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论丛》由国内和校内资深的教授、学者共同参与,奉献长期研究所得,计划每期出版五本,以书会友,分享思想。
《论丛》的出版必将促进我国技术哲学和STS学术研究的繁荣。出版技术哲学和STS研究论丛,就是要汇聚国内外的有关思想理论观点,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国内的技术哲学和STS研究水平。总之,《论丛》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论丛》的出版必将为国内外技术哲学和STS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论丛》在国内广泛地征集技术哲学和STS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感兴趣的国内外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广泛的论坛平台,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哲学和STS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论丛》的出版还必将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是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技术哲学和STS研究涉及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环境、生态、能源、人口等全球问题和STS教育等各方面问题的哲学思考与实践反思。《论丛》的出版,使学术成果能迅速扩散,必然会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论是人类科技发展史还是哲学史,都有中国人写上的浓重一笔。现在有人称:“如果目前中国还不能输出他的价值观,中国还不是一个大国”。学术研究,特别是哲学研究,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部分,愿当代的中国学术才俊能在此起步,通过点点滴滴的扎实努力,为中国能在世界思想史上再书写辉煌篇章而作出贡献。
最后,感谢《论丛》作者的辛勤工作和编委会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论丛》的出版所作的努力和奉献。
陈凡 罗玲玲
2008年5月于沈阳南湖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作者:田鹏颖 图书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 
- 
                            
                                
                            
                            
                            
                                2
                                
                                图书 技术现象学概论作者:陈凡 傅畅梅 葛勇义 图书 技术现象学概论 
- 
                            
                                
                            
                            
                            
                                3
                                
                                图书 中日流通业比较作者:冯昭奎 小山周三 图书 中日流通业比较 
- 
                            
                                
                            
                            
                            
                                4
                                图书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作者:王水兴 图书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 
                            
                                
                            
                            
                            
                                5
                                图书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作者:王晓秋 图书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 
                            
                                
                            
                            
                            
                                6
                                图书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作者:高亮华 图书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 
                            
                                
                            
                            
                            
                                7
                                图书 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作者:王锋 图书 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 
- 
                            
                                
                            
                            
                            
                                8
                                图书 周叔莲集作者:周叔莲 图书 周叔莲集 
- 
                            
                                
                            
                            
                            
                                9
                                图书 汪海波集作者:汪海波 图书 汪海波集 
- 
                            
                                
                            
                            
                            
                                10
                                图书 灾害政治学作者:丁志刚 图书 灾害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中社智库
              中社智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切换用户
切换用户 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