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探讨,如注重对合作研究个案的分析处理,关注合作过程中大学与中小学两类组织间的关系,或借助合作研究这个平台探讨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等等。但是,说到底合作研究是大学教育学理论研究者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者这两类主体间的合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两类主体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发展过程或关系类型对于合作研究的成效、推进、理论与实践关系等具有决定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合作教育研究中理论者与实践者两类主体的关系作为阐述中心,以此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系统梳理了合作教育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它萌芽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期间在美国逐步成型,形成了沟通式合作教育研究、实证型合作教育研究、合作之中的合作教育研究等类型。中国的合作教育研究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当时主要有移植式合作教育研究及合作性的教育——社会改造实验两种类型;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大规模的教育实验形式出现;自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又开始模仿以美国为代表的合作教育研究(最典型的是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在当代中国,随着教育学者学科立场与中国立场的日益坚定及其努力,出现了追求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的与国外及国内早期不同的新形态,我们称之为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它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学理论更新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转型的同时态双重需求的产物,是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的共同创造。
为此,我们从合作中两类主体的意愿(主动—被动、被动—被动、主动—主动)、地位(理论者占主导、实践者占主导、双方相互平等)、关系的指向性(单一指向、双向指向)、关系的程度(合作的广度、合作的深度、交往形式)、关系的性质(对立式关系、控制式关系、合成式关系、交换式关系、创生式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比较分析不同合作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然后以此框架为载体,具体比较分析了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三种最常见的合作教育研究,归纳出它们存在的局限性,如理论优先实践传统的影响问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与转化问题、理论者与实践者间的沟通问题、合作研究的基本单位问题、合作中“事”与“人”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阐述为我们系统地对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进行探讨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研究的重心最后放在了“交互式合作教育研究”上。为此,首先分析了它发展的背景,认为它是当代教育理论更新与教育实践变革的同时态发展需求,是突破德国与美国教育研究局限性的需要,是当代学术“介入主义”与中国学术文化传统在教育研究中的反映,与当代认识、把握复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思想的兴起也分不开。它有利于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教育学的自立及促进教育实践转型性变革品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育理论者“主动深度介入”到具体的中小学转型性实践变革中去,在“教育之中研究教育”,形成了全新的不同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具有鲜明的教育学学科立场的独特教育研究方式。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其一,它是教育理论者的价值与实践者价值的互动式相互介入,使理论者的价值进一步转化为教育实践者的内在观念和外在教育实践行为,凝结成教育的具体实践形态,同时实践者的价值也转化成理论者开展理论研究所必需的参照。其二,它是教育理论者对教育实践的“主动深度介入”,与各种“不介入”、“浅介入”、“假介入”区分开,突出介入的主动性、力度、频度和效度。其三,在“主动深度介入”中,教育理论者的定位不是“资料打捞者”、“变革纳凉者”、“教育事实纪录与描述者”,而是与实践者一起开展实践变革及其研究的“合作者”、“同行者”、“相互学习者”。它对实践及实践者不是人类学式的冰冷的关怀,而是教育学式的对生命成长的关注;也不停留于社会学式的“提醒”与“警告”,而是努力做到将研究过程与实践的变革过程合二为一,既“论道”又“行道”,寻求二者间的融通与转化。当然,这种“主动深度介入”不是“乱介入”,也不是“永久介入”,它有自己的限度,追求从“有形介入”向“无形介入”、“主动介入”到“勿须介入”的转变。过程中,实践者在与理论者密切合作,在“理论适度先行”的前提下努力开展日常性的“研究性变革实践”,将理论不断向实践转化并创造出新的实践形态和发展水平,为新理论的出现积淀实践智慧。
通过上述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实质是基于两类主体内在发展需要的关系,指向理论与实践持续创造与发展的关系,是经历了“我—他”、“我—你”直至“我们”的共同体式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理论者树立并践行坚定的实践取向,另一方面需要实践者打破对理论及理论者的偏见,同时双方还要“诚其心”、“正其意”获得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在新型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尤其需要激发两类主体的内在力量、情感力量,以合作研究的实效来保证关系的持续发展,当然地方行政与研究力量的介入与支持也很重要。具体而言,两类主体新型关系是在“理论学习(获得新认识)——策划设计(理论、新认识转化为新方案)——实施(新方案转化为新行为和新行动,发现新问题)——调节(评估、反思、重建,形成新经验、产生新资源、促成新思考)……”的持续循环中获得发展,经历了实践者对理论者的依赖、实践者对理论者的“反叛”、两类主体间的“磨合”等不同的阶段。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过程中理论者与实践者两类主体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由于时间与精力的原因想讲的还没讲完,例如,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甚至局限性还揭示不够;交互生成式合作教育研究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新形态,它未来的发展趋向、进一步提升的可能空间也未作清楚阐述;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在合作中还有许多方面的渗透更新未能充分表达;更何况,两类主体各自内部的关系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在书中也未做提及,等等。这一切既让我感到遗憾,又让自己日渐清晰未来努力的方向。
另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EFFA10039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880131)“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中校际共同体建设研究”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学校共同体建设研究”(B-b/2011/01/005)和淮阴师范学院高级别科研项目培育基金在经费上的资助,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作者:张光陆 图书 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 
- 
                            
                                
                            
                            
                            
                                2
                                
                                图书 新文化运动中“儿童的发现”作者:王浩 图书 新文化运动中“儿童的发现” 
- 
                            
                                
                            
                            
                            
                                3
                                
                                图书 质量至上与层层保障: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研究作者:赵凌 图书 质量至上与层层保障: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研究 
- 
                            
                                
                            
                            
                            
                                4
                                图书 师范类专业认证国际比较研究作者:杨捷 图书 师范类专业认证国际比较研究 
- 
                            
                                
                            
                            
                            
                                5
                                图书 当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研究作者:吴文胜 图书 当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研究 
- 
                            
                                
                            
                            
                            
                                6
                                图书 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论作者:柳清秀 图书 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论 
- 
                            
                                
                            
                            
                            
                                7
                                图书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研究作者:吴扬 图书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研究 
- 
                            
                                
                            
                            
                            
                                8
                                图书 论“学习问题”导向教学作者:刘天 图书 论“学习问题”导向教学 
- 
                            
                                
                            
                            
                            
                                9
                                图书 元代儒学教化研究作者:张延昭 图书 元代儒学教化研究 
- 
                            
                                
                            
                            
                            
                                10
                                图书 大学与中小学协作情境中的教师跨界学习研究作者:王晓芳 图书 大学与中小学协作情境中的教师跨界学习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国际关系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民族边疆学术资源库
             中社智库
              中社智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历史考古学术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党建思政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哲学宗教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文学艺术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教育研究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经济管理学术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当代中国学术史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政治学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中社集刊学术资源库
         
      
 切换用户
切换用户 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查看图书详细信息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3,查看图书网页阅读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0号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