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20世纪40—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文艺理论体系,统治我国文艺界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在它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的岁月里,它的内在矛盾和它与文艺创作实践的冲突,已经暴露无遗,只不过当时无法向它提出挑战而已。新时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弊病的认识越来越深,逐渐有人向它提出公开的挑战,文艺理论的“范式革命”开始了。学术上的“范式革命”有两个标志。第一是对居统治地位的旧范式的内在矛盾和它与实践的矛盾进行充分揭露,使它失去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体系继续存在的理由。第二是在学术园地上百家蜂起,在向旧范式发起挑战的同时,纷纷构筑新的学术体系,以与旧的学术范式相对抗。在经过一番百家争鸣式的“混战”之后,新范式才能确立,才会进入下一轮的所谓“常规时期”。“下一轮的常规时期”也不是永恒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在它之后,又将是新一轮的范式革命。这是托玛斯·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等著作中,依据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所总结出来的科学发展的规律。笔者在20世纪80—90年代,即向当时仍居统治地位的文艺理论旧范式发起挑战,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先后出版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艺术价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艺术的哲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艺术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等著作,构筑了“控制论-人本美学”和“价值-情感论文艺学”理论体系。它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数十家学术刊物给以评介。近期我所看到的几种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著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杜书瀛教授和钱竟教授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等书,都给了它一定的篇幅,把它作为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种文艺理论新学说,加以介绍和评述。现在出版的这部新著《艺术新思维》,是在这条道路上的进一步拓展。在以前出版的几部著作中,有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讨论。在这部新著中,对于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的许多问题,提出不同于旧说的新观点、新思想。为了增强可读性,这部书带有较强的论辩色彩。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好有一个对立面。真理和谬误在比较中才能彰显。出于这种动机,我找到了王宏建先生主编的《艺术概论》。这部书涉及文艺理论上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而其阐释角度却是传统的,学术范式属于旧的大认识论的学科体系。在它的封面和扉页上,都赫然印着“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等字样。由于权威部门的推荐,它被全国众多高等艺术院校用做教科书。从网络上看到,各高等艺术院校招收研究生,几乎都把这部书指定为考研的必读书目。自2000年出版至2005年,已重印12次之多,印数达十数万册。这几年重印,不再注明册数,不知道已经印了多少万册了。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部教科书存在许多硬伤,我已在《“九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指谬》中指出40余条。《指谬》一文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我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多位学者来信,说“深有同感”,“极为赞同”,并表示支持。据发表该文的杂志主编讲,许多读者写信索购这一期杂志,以至于脱销。我觉得选择这部影响巨大的书作为我的论辩对象,才有戏看。不同学术范式之间,无法通约。在坚持此一范式的学者认为真理的地方,而在坚持彼一学术范式的学者看来则一无是处。此中是非,只有靠广大读者,特别是较少成见的年轻一代学者判断了。托玛斯·库恩早已指出,指望旧范式的秉持者放弃旧范式,接受新范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旧范式的失败和新范式的确立,在于年轻一代学者抛弃旧范式,创立或接受新范式。我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作者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大学生活新思维
作者:翟海燕 任强
图书 大学生活新思维
-
2
图书 健康与城市:城市现代化的新思维
作者:江捍平
图书 健康与城市:城市现代化的新思维
-
3
图书 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
作者:王凤仙 米晓琳
图书 民间意愿互融之树:新思维中的民间组织理论与方法
-
4
图书 隐喻艺术思维研究
作者:王炳社
图书 隐喻艺术思维研究
-
5
图书 不确定性理论与创新思维教育
作者:曹黎侠 伏文清
图书 不确定性理论与创新思维教育
-
6
图书 神话思维
作者:〔德〕恩斯特·卡西尔 黄龙保 周振选 柯礼文
图书 神话思维
-
7
图书 历史的思维
作者:孙晓喜
图书 历史的思维
-
8
图书 突破思维的障碍
作者:〔美〕詹姆斯L·亚当斯 陈新 王箐 陈旭明 叶南奇
图书 突破思维的障碍
-
9
图书 《易经》与取象思维
作者:于春海
图书 《易经》与取象思维
-
10
图书 思维革新:创造的实践
作者:(美)亚当斯(Adams J.)
图书 思维革新:创造的实践
豆瓣评论